IGZO面板市场开拓顺利
孤家寡人网
2025-04-05 18:26:56
这部著作开辟了许多新领域,提供了理解朱子的许多新空间,体现了作者敢于言人之所未言的探索精神。
但是,熊十力却从智、情合一上说,不仅重视仁的情感方面,而且重视智的方面。[79] 熊十力:《体用论》,第264页。
天道待人能而成则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主体作用,特别是人作为价值主体的作用。它不是由各现象聚合而成的集合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82] 熊十力:《体用论》,第285页。熊十力又称全体为元,元者本始、本原之义,又是一元之义。熊十力也是以此为其哲学的命脉,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
但是,他将逐物之学归于科学而不是哲学,因此,只能将这两种途径视之为哲学与科学的分界,而不能说成是两派,其用意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成为由体成用之学。熊十力在否定天的主宰义而肯定其自然义的前提下,一方面强调人的自由创造,另一方面却认为,天是人的生命来源。但是,如前所说,自然界并不是实体,而是天道流行、生生不息的过程,是以其功能、作用显示其主体性的。
有感必有应,感应是相互的。人类以控制、征服自然而显示人类的优越性,同时也表明了人类的价值。从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学说可以看出,无论是主张所谓内圣的孟子,还是主张所谓外王的荀子,都是主张以人为贵的,都是重视人的问题的。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是不是以人为中心,而在于什么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在价值的问题上,辨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按照这种理论,自然界是没有生命的、已经死亡了的自然界,没有任何生命目的性。以生物为心实际是无心之心,即有心而无心,不能用逻辑上的是或否来说明。
人作为主体,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价值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为价值目的服务的。自然界作为客体,不仅是被认识的对象,而且是被改造、被利用、被控制、被掠夺的对象,人既是认识主体,也是价值主体。这样说是正确的吗?无疑是正确的。情感需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移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以人与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为理想,是儒学的基本特征,以自然界的目的性的善即生生之德为最高价值并由人的德性实践来实现,是儒学的基本理念。因为今天的科学发现已经不断证明,动物不仅有知觉,有情感,甚至有思维,有语言,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有些动物还有社会,有文化。西方近现代哲学虽然将认识同价值截然分开,宣布认识中立,但是在主体性的问题上却是一致的,即认为主体只有一个,就是人。人的灵与贵固然是对自然界的万物而言的,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不可能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更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的万物之上以主宰万物。
如果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以完成天命之性、天赋之德为人的价值所在,以实现天人合一境界为目的,那么,它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这里所说的男权,不仅是指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暴力,而且是指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和暴力。
在西方传统中,既有本体论的主体(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以第一存在为主体,基督教哲学以上帝为绝对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由人性来体现的,人性是由人心来体现的,而人心、人性是由天德、天道赋予的。
但是,人被创造之后,便与自然界相对立。只有在满足人类需要即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谈论自然界的价值问题,如使用价值、商业价值(甚至艺术价值)。移情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和同情的,同时还能提升人自身的价值,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作用。天地生物之生决不是只有生物学的意义,而是有更深刻的哲学意义,即生命目的性意义。自然界有没有规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但自然界的规律是机械论、因果论的规律,是盲目的规律,靠人的理性去认识,而人的理性先天地或先验地具有这样的认识形式。因为这是生命的问题,不是逻辑分析的问题
所谓生态伦理是从广义上说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伦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儒家的人文主义具有一种独特的宗教精神,其主要表现是,对天即自然界有一种报恩和敬畏之情。
儒家重视道德情感,同时使道德情感具有理性形式,因而是理性化的。儒家哲学在其自身发展中,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断被阐释的。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的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成为决定自身命运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体。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正式形成了。
仁的范围扩大了,不仅不限于家庭,而且不限于人间性,还要施之于动物,甚至植物。它是指自然界的生命创造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方向性,即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为人的目的。儒学不是宗教神学,而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景交融、物我交融,没有内外之别,便能体验到自然之美,也才能提高人的情趣和情操,由有限而进入无限,体会到生命的无穷乐趣。
作为自然界的成员,人是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以其精神创造与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从性情出发,提出天道流行之说,认为自然界是生生不已的无限的生命过程,而自然界之所以能够生生不已,就在于有生生之道、生生之德。
究天人之际既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儒学发展的始终。但是,以人为中心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呢?这是今日研究儒学人文主义不能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仁者不仅要亲亲,而且要仁民(即爱民),不仅要仁民,而且要爱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哲学不是提倡人人各异的个人情感,而是提倡普遍的道德情感。
但由于自然界本身是有生命的,自然界与人是一体的,这所谓人化,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交流。天德(亦即天道)就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也是最高价值。德性是人的尊严的内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把人放在了第一位。
问题在于,人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利益,将自然界视为毫无生命的对象去控制、去掠夺,而是为了完成自然界的生命目的。但这所谓目的性,与神学目的论不是一回事。
从本源上说,自然界是人的生命和价值之源,是主体。这样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如好恶之情,是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当恶,是有理性标准的,不是任意的。正是在这样的创造与实践活动中,人的价值得到了实现。